传动带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传动带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机械网-牛皮切边机系统的改造设计(机电一体化)--机械机电

发布时间:2021-10-20 17:46:41 阅读: 来源:传动带厂家

牛皮切边机系统的改造设计(电机1体化)(14000字)

摘要

本次设计是针对牛皮切边机系统的改造,机械部份是采取步进电动机,通过联轴器和蜗杆相连接带动蜗轮转动,使齿轮轴工作,进1步带动大齿轮转动从而到达工作台工作的目的。电气部份是采取8031单片机来对步进机电进行适时有效的控制。同时为了显示明确准确的实现规定的工作白癜风能吃扁豆吗,所以本系统装有显示器和键盘,大大提高了工作精度和工作效力。

关键词:工作台;步进机电;联轴器;单片机

ABSTRACT

Thedesignisforleathertrimmingmachinesystemtransformation,themechanicalpartsareusedsteppermotor,throughthecouplingandwormgearWormDrivenrotationconnectedtogearshaftfurtherGearDrivenrotatingtablesoastoachievethepurposeofjob.Electricalpartsareusing8031single-chipsteppermotortotimelyandeffectivecontrol.Atthesametimeinordertoshowaclearandaccurateimplementationoftheprovisionsofthejob,sothesystemequippedwithadisplayandkeyboard,greatlyimprovingtheaccuracyandjobefficiency.

Keywords:tablesteppermotorcouplingSinglechip

工作台的设计

由于机床采取了专门的控制软件通过数控系统控制走刀的路径。以直线路径替换加工轮廓的各种曲线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力。所以将工作台设计成圆形工作台,使工作台仅作安稳,快速的圆周运动。

1.2.2工作台传动机构的设计

由于工作台要求是快速,安稳,所以采取2级传动,以减轻步进机电对工作台的冲击。由步进机电带动蜗杆传动,再由蜗杆带动蜗轮轴,在通过1对斜齿带开工作台作圆周运动,机电放在工作台与机床主轴箱之间。

1.2.3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

根据设计要求,本微机数控系统采取连续控制系统。

采取以步进机电驱动的开环控制。开环控制多用于负载变化不大或要求不高的经济型数控装备中。由于开环控制具有结构简单、设计制造容易、控制精度较好、容易调试、价格便宜、使用维修方便等优点。

机械部份设计

2.1联轴器的选择与计算

选用联轴器时要注意计算转矩,不得超过联轴器的最大允许转矩,工作转速不得超过联轴器的允许转速

Tc=KT=K×9550≦Tn

式中

T—理论转矩

K—载荷系数

p—联轴器的传动功率KW

N—联轴器的转速r/min

Tn—公称转矩

其中K=1.5查《新编设计手册》

电动机功率p=UICOSa

COSa—功率数(取0.85)

p=220×3×0.85=561kw

Tc=KT=≦Tn

据此式查新编设计手册

Tn=1600N.Mn=6000r/min符合要求。所以选择GYH7型凸缘联轴器。

#p#副标题#e#

目录

第1章整体方案设计1

1.1国内外发展现状1

1.2整体方案3

1.2.1工作台的设计3

1.2.2工作台传动机构的设计4

1.2.3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4

第2章机械部份设计4

2.1联轴器的选择与计算4

2.2传动部份的说明5

2.3涡轮的设计5

2.4涡轮的参数设计6

2.5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9

2.6齿轮的设计12

2.6.1压力角a的选择12

2.6.2小齿轮Z1的选择12

2.6.3齿宽系数的选择13

2.6Wood灯明确的白癜风一定是正确的么.4齿轮精度选择14

2.6.5轴的结构设计15

2.6.6花键15

2.6.7工作台的设计图16

第3章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18

3.1概述18

3.2微机数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18

3.3单片机的选择19

3.4存储器扩大20

3.5I/O接口的扩大22

3.6键盘接口设计23

3.7数码管显示电路23

3.8软件设计23

3.9步进机电的环行分配24

3.10圆弧插补原理及其程序设计25

3.11步进机电的控制及其程序设计27

3.12中断功能诊断30

3.13工作台的加工示意框图31

第4章总结33

4.1结论33

致谢34

参考文献35